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资料 》 史海撷贝 》
如东地名散谈——第九章(第3节)
发布日期:2017-10-16

第三节   佛道共宇


在佛教、道教共存近二千年间,在中华大地此消彼长,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兼蓄,成为交融互补的宗教孪生兄弟。在此期间,各地普建庙、观,其中不少庙中有道,观亦有佛,形成佛道共存共荣局面。佛道共宇以其主供佛、神可分有佛道对等、佛主道次、道主佛次等多种格局。

佛道对等型。

万寿庵  位于环北东南部,今属苴镇街道办事处虹元村境。万寿庵原是何氏宗祠,清代中期何氏家族败落,宗祠年久失修而倒塌。后当地百姓集资在原址建庙,名万寿庵。此庵一进三堂,有房40余间。正殿供奉如来、观音、地藏,前后殿及厢房神像满座。清末,又由当地士绅募捐,在庵内东侧建大成殿,又称公心堂,内供孔子、如来、老子,可称儒、释、道“三教合流”。其创意大概是三教皆尊,而非独尊一家。

观音堂  位于双甸东街,今属双甸镇区境。据《如皋县志》载,此堂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占地10余亩。穿过山门,便是空旷广场。广场北侧三殿并立。正中为观音殿,内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殿东首为玉皇殿,西首建都天殿。三殿构成高规格佛、道联盟。

毗卢庵  位于石甸西南部,今属双甸镇区境。据称,大约在18世纪中叶时此庵即已存在。大殿内供有毗卢佛、观世音菩萨和关帝等,是佛、神共敬之庵。

弥陀庵  位于袁庄中西部,今属袁庄镇时桥村境。据《如皋县志》记载,弥陀庵建于清乾隆初年。该庵四合院式,亦庵亦庙,供有弥陀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关帝、华佗等,鼎盛时有和尚、道士20多人,为僧道共管之庵。

八总庙  位于九总中部,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八总村境。此庙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30亩,有前殿、正殿、后殿三进。前殿东西厅各供奉马夫神像一尊,正殿供奉火星菩萨即太阳神,后殿供奉关帝像。三殿东西还建有岳王殿、观音堂、土地祠等。

茶庵庙  位于环镇西北部,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虹桥村境。该庙庙名的来历,民间有两说。一说“茶”在佛家有敬谦之意。据称,寺院每天都要在佛祖、菩萨和祖师像前供奉“奠茶”;一年一度为挂单暂住行脚僧侣饮“戒腊茶”;新住持晋山时要行“点茶汤”礼;住持在法堂后行礼处称“茶堂”。故而有的寺院谦称“茶庵”或“茶庵殿”。另说明代末年有一位名陈蓬的女人,以卖茶为业,年复一年,积累了一些银两。为修善积德,遂建此庙,自己则削发为尼。人们为纪念她,取名为茶庵庙。该庙为四合院式格局,占地5亩。3间大殿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坐像,东厢房供千手观音、土地,西厢房供文昌、药王等。

草庙  位于凌民东部,今属马塘镇许楼村境。据称,早年此地茅姓人家居多。19世纪初,如皋游僧圆满至此,暂居一茅姓大户人家。不多时,茅氏家族决定建庙。其时此地遍长茅草,遂就地取材,挖土垒墙,砟草盖屋。不日庙成,设3间正殿和3间西厢,正殿供奉观音、都天、韦驮诸佛神。此庙因茅家所建,又以茅草盖屋,故名茅家草庙,简称草庙。庙成之后,圆满入驻任住持,招来如皋众僧,几乎天天到农家做佛事,又抽闲垦荒种地。加之茅姓族人、当地乡民赞助,香火旺盛,渐渐有了积蓄。经圆满等10多年苦心经营,遂在原址翻建新庙。新庙为四合院,净一色青砖黛瓦,可谓今非昔比。但当地人仍称之为草庙。新庙一进三堂,门厅供韦驮菩萨,敞厅供都天大帝,正殿供观音菩萨。至1943年,国民党保安一旅旅长薛承宗创办邱陞中学,又占用草庙创办附属小学,时任住持道根忍痛让出庙舍。道根不忍此庙就此灭绝,又率众僧四处化缘,另起炉灶,建10间土墙草屋充当庙舍,至此,草庙又回归其实。

何家北庙  位于曹埠东南部边界处,今属曹埠镇跨岸村32组境。此庙建于宋代,占地5亩多,一进四堂。其中大殿供关帝,正殿供三堂观音。

海神庙  位于洋口东部,今属洋口镇池塘头村境。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四合院式,所有佛道神像皆供奉于大殿内。大殿正厅中央供龙王、关帝和张大仙,两侧立有亨哈二将及四大金刚。因紧靠小洋口,每当渔船出海,船老大都要至庙中烧香礼拜,所以终年香火延绵。

武庙  位于北坎西街,今属长沙镇北坎村境。这是一座仅有10间房屋的寺庙,内供关帝、观音、龙王等。

洋涨庵  位于景安南部临近双甸交界处,今属河口镇太阳庙村境。据当地民间传说,此地从始有庙宇起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其时这一带仍是一片潮起潮落的海滩,人称“洋涨”地。又因有盐民在此垒灶煮盐而筑有避潮墩,所以此地亦名洋墩灶。后有苏州、镇江等地移民至此围滩造田,开荒种田。但海潮仍常常入侵,吞噬农田,毁没民居。在此情况下,人们除靠自身力量与海潮抗争外,还企求神力保佑。于是,大家捐资建起一座庙宇,名为洋涨庵。此后一年夏天怪潮袭来,至洋涨庵一带骤然而止。有一人在潮水边捡到一尊观音木雕像,大家认为此次能免遭潮灾,全靠观音显圣保佑。为了感恩,乡民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又建一庙供奉观音菩萨,冠名海潮寺。

在此以后,善男信女相继出资,先后建起其它庙宇。至明末清初,当地除洋涨庵、海潮寺外,还有关帝庙、大圣庙、瘟神庙、雷祖殿、火星殿、张仙楼等寺庙。至此,洋涨庵已成为这些庙宇的集合名称。其中,关帝庙建在海潮寺东侧,为一进三堂,穿堂一端供奉华佗,另一端供奉眼光菩萨;大殿内供关帝,东西厅分列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由此可见,这座关帝庙也是佛道共居一宇。

佛主道次型。

复兴护国寺  位于潮桥街中心区,今属马塘镇潮北村境。此寺原名福兴禅院,后改名福兴庵。自清顺治八年(1651)再建后,曾多次重修。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时任住持能启偕扬州诸寺住持赴京到僧禄司登记入册,获慈禧太后亲笔所书“如幻三味”匾额和光绪帝御赐“复兴护国寺”轴。由此,该庵即名复兴护国寺。护国寺正殿为前后两座大殿并连,十分宽大,内主供三尊如来坐像。前正殿东侧有吕祖殿、都天殿。庙中还有关岳殿,供奉关公、岳飞。正殿之后为藏经楼,内供千手观音。显然寺中所供道佛诸神的级别都很高。但因未供玉皇和祖师,故只以如来独尊。

圣护寺  位于马塘南街首东侧,今属马塘镇区境。此寺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原名关帝庙。经同治六年(1867)增修扩建后,遂名圣护寺。整个寺庙共有房屋80余间,称分东西两院。

西院,有山门、关岳殿、大佛殿、藏经楼四进,仍称关帝庙。西院山门为全寺正门,内供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背后有韦陀,四大金刚分列两侧。关岳殿供奉关公、岳飞,两旁分立众武将。大佛殿,即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佛祖身后为观音普渡众生大型浮雕。宝殿东西两厅分列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最后排的藏经楼下中供释迦牟尼,左有地藏,右有弥陀,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壁前;楼上供千手千眼观音。

东院,又称三义阁,为一进三堂。过山门即为大殿,大殿内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义兄弟坐像。东西厅还塑有四尊武将立像。大殿之后为奶奶宫,内供甘、糜、孙三夫人。

临海庵  位于靖海西部三十八总处,今属栟茶镇江安村境。据称,临海庵由当地大地主徐繁所建。徐繁,字界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武举,时年23岁。1913年这位清朝贵族摇身一变,成为民国东台县董事。其横行乡里,大量兼并土地,从三十四总向西至四十总共建七座土地庙或寺院,代为镇守所获土地。三十八总临海庵便是其中一座,建于1915年。临海庵是一座四合院式小庵,共有房屋10间。3间大殿内供如来佛。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分别供奉关公、华佗。二像相向而立,好似如来侍从。

正觉寺  位于桐本东南部,今属马塘镇长路村境。据传,此寺始为尼姑庵,后尼姑悉迁马塘法华庵,遂为和尚庙。初时,庙舍简陋,约在清康熙年间扩建为一进三堂,内供弥勒佛、观音菩萨、韦陀法神和三官大帝,佛道融于一堂。

地藏庙  位于掘港南街中西段北侧,即今掘港镇区中心市场处,属城中街道办事处三元居委会境。此庙建于明代,正殿供地藏和十殿阎罗,中殿供观音、财神、痘神等。

仙方庙  位于环镇西南部,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十里墩村境。此庙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2)。据传,其时有一曹姓举人升官发财后,来到串场河南河湾子以西购20多公顷土地,并于田边搭一茶棚,供佃农劳动间隙休息。因茶棚地处串场河畔,掘马公路路边,水陆交通便捷,常有人至棚中歇力讨水喝。久之,还有不少商人到棚中逗留论商谈交易。于是,人们遂称之为“生意棚儿”。后曹某在棚旁建小庙一座,内供观音、财神、土地和四大金刚等。初时,人们称其为生意庙。大概是因缘巧合,许多商人经此后竟生意大发。为此有些商贾常至庙中敬香谢恩,当然也少不了捐款献物。渐渐地小庙香火日盛,名声远扬。当地有一位老中医见小庙人气很旺,出于悬壶济世的职业道德,就用治疗常见病的中药配方碾成粉末,分装小包置于庙堂。一些无钱就医的穷人便至庙中讨取药包,从而治愈康复。于是人们遂将生意庙更名为仙方庙。

毗卢禅院  位于浒澪街西首,今属栟茶镇浒澪居委会境。此庙建于清光绪年间,有15间房屋,为一进三堂。一进为山门,正厅供奉王灵官。王灵官,亦称玉枢火府天将,为道教奉祀的镇守山门之神,又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王灵官在历史上有人物原型,姓王名善,据传为宋徽宗时人。二进关帝殿,中供关帝。与其它庙宇不同的是,关帝像两侧不是关平、周仓侍立,而是托塔李天王、雷公、雷母等六尊天神天将分坐两旁。更为与众相异的是,关帝背后竟安放弥勒和韦陀。三进毗卢大殿,是庙中核心建筑。毗卢端坐大殿正中,看似唯我独尊,但仍在弥勒佛和韦陀菩萨的监视之下。

皇经堂  位于童店中部,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周店村境。皇经堂原名孟姜庙,为纪念传说中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而建。传说清乾隆帝下江南经此,便进庙诵经礼拜,并御笔亲书“孟姜神女”四字。后经人制匾悬挂庙门之上。从此,孟姜庙香火更旺,但失去本名,改名皇经堂。1919年,当地乡绅捐地捐资扩建皇经堂。扩建后的皇经堂为四合院格局,其大殿内供奉观音、都天、吕祖等。至此,孟姜神女退出主坛,由佛主道次的格局取代。

道主佛次型。

宋家林东岳庙  位于掘港北乡,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境。据《如皋县志》记载,掘港北乡曾有一处叫做宋家林的的自然村落,东岳庙就建在此村中。据传此庙建于宋代初年,共有山门、大殿、后殿及厢房30余间。大殿供奉东岳大帝,后殿供有关帝、药王,两厢配殿供有十殿阎君、十二司、土地等。显然,庙中以供奉道家神仙为主。

迮关庙  位于双南中北部,今属双甸镇双南居委会境。此庙原为丛家坝丛氏观音堂,建于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至清朝康、乾时期,已有二三百年观音堂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其时有高僧超然出面动员富户、民众捐资修庙。当地有一迮姓家财颇丰,但无后代,于是捐出全部家财和部分庄田。由于迮某崇拜关公,所以庙宇扩建重修竣工后,便遂其心愿,主供关帝,并名为迮家关庙,简称迮关庙。新成迮关庙占地10亩,大小房屋数十间。山门门厅中供有四大天王。穿过山门、天井,即至东西大殿。东大殿供奉观音菩萨,这可能是丛氏观音堂所遗之殿。西大殿正中供奉关帝坐像。大殿粗大立柱上雕有两副楹联,一联为通常的“友”、“德”联,另一联是:“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  位于洋口西部,今属洋口镇新堤村境。因坐落于十八总范公堤南侧,故又名十八总关帝庙。该庙约建于明万历晚期,为四合院式。门厅供有哼哈二将和四大金刚,三间正殿中央供关帝和周瑜,东厅供眼光菩萨,西厅塑两匹战马,即关、周坐骑。一庙同供关羽、周瑜,皋东恐唯此一家。

香亭寺  位于苴镇东街,今属苴镇晓桥居委会境。此寺成正方形,四边皆长300余米,占地约十三四亩。大殿内供东岳大帝,十殿阎罗立于后墙处。大殿以西有天井相隔,建有华王殿。内供华佗坐像和行身像。在大殿和华王殿之后的土山上建有正殿,即后庙,供有金霄、银霄、碧霄及眼光、沙神、兵神、催生等。

双土地庙  位于饮泉中部,今属曹埠镇饮泉村境。相传150多年前,当地有一位书生姓陈名安财,与附近财主之女相恋。二人情投意合,本可成就美满姻缘,喜结连理。然而不知何故,陈安财误以为父母反对这桩婚事,愤而投河自尽。黄女闻讯,痛不欲生,亦投河殉情。后人们感念这段纯真至深的爱情,遂为二人筑墓,并常来祭拜。日后香火渐旺,又有乡绅牵头集资,于两墓处各建一座土地庙。两庙一南一北,中隔一条东西向土路,相距仅30米,故名双土地庙。两庙建筑格式一样,均一殿两厢,外围院墙。庙门两侧的院墙上画有老虎、麒麟、凤凰等图案。大门外东西各塑一立像,头扎布巾,身穿皂衣短裙,脚蹬长靴,手执竹竿,据称是其时当地人的打扮。两院内左侧均有一砖砌坟墓。院中殿房门上画着守门神;殿正中的神龛中供奉白须童颜的土地公公;神龛东西两壁上悬挂弥勒和观音画像。总之,双土地庙的布置、陈设都与一般寺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