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宗教圣宇
第一节 佛 寺
佛教于东汉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皋东地区的庙宇始建于佛教盛传的唐代,或许更早。此后千百年间,从城镇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庙宇越建越多,单体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佛家弟子传经说法之所,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之地,也是路客辨向识途的重要地标。按其冠名方式,寺庙之名大致可分为教义类、佛名类、借名类等。
教义类。
国清寺位于掘港东大街以北东营内,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区民主居委会境。此庙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开山始祖为天台宗传法第十祖行满法师,因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而名,取镇土祈宁,国势清平之意。该寺曾受皇帝敕封,早期属天台宗,后按净土宗开展佛事活动,为天台宗、净土宗双修。
国清寺占地3亩余,为三进,即天王殿兼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另有配殿、祖堂和僧房,共40余间。山门即天王殿门外有照壁一座,镶有砖雕楷书“阿弥陀佛”四个大字。天王殿五楹三门,中门上方镶有“国清古刹”4字。天王殿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迎面而坐,坦胸露腹,笑逐颜开。佛座两侧挂有一幅楷书对联,上书:“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弥勒佛乃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号“未来佛”。弥勒佛背面的佛龛中,韦驮菩萨手持降魔杵面北而立。他是佛教护法神。佛龛两侧楹联为:“持宝杵三洲感应,披金甲四部游巡。”弥勒佛两侧厅堂塑四大天王立像,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天界的护法神。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大雄宝殿是国清寺的核心建筑。“大雄”是古印度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无畏一切的大勇。宝殿高达20米,是宫殿式造型。外观为两层,正中皆有匾额,上层为“大雄宝殿”,下层为“功深德大”。殿脊高峙,镶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个大字。宝殿内宽畅深广,梁架粗壮。正厅两侧圆柱上悬挂着两幅长联:“驻慈月于西迦念当年玉柱安澜毕竟有锡杖千寻方许兜率灵花飞来天上;布祥云于东海看此日金瓯奠鼎若不是心香一瓣那得曹溪滴水流到人间”。其二曰:“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无边苦海人。”宝殿正厅中央的莲花座上安坐着释迦牟尼佛祖。像高逾7米,端庄慈祥,栩栩如生。佛像上方悬挂横匾一块,上书“唐来圣像”。佛像两旁列二侍者,东为梵王,西为帝释。佛像后壁朝北塑观音大士立像,像高7米,身后壁面绘佛经故事“五十三参”的彩色壁画。在宝殿东西两厅分塑十八罗汉坐像。
北出大雄宝殿数十步,即是藏经楼。藏经楼上下两层共10间。楼上正中设佛龛,内供三宝如来,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旁分坐十二缘觉。藏经橱分立左右两侧。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圆仁和尚随行,从掘港登陆,入驻国清寺达15天之久。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从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东去十八里,有沿海村,村里有寺名国清寺,大使为憩漂劳,于此宿住”。书中所记“白潮镇桑田乡”当是一种行政区划。至于“梁丰村”,按所记距沿海村10里,应在环镇西部十里墩一带,此名在当地已失传。但所记沿海村里的“国清寺”却清晰无疑。15天之后,圆仁和尚一行离开国清寺、沿海村,西去扬州。
一千多年后20世纪40至60年代,国清寺部分直至全部拆毁,1991年在原芳泉庙遗址上重建。
东林禅院 均位于掘港镇区。所谓“禅”,是指修行时排除杂念,静坐沉思。此种方法称作禅坐、禅定、禅修;禅林即丛林。佛教中有一宗派即主张这种修炼方法,故名禅宗。禅院属禅宗教派的寺院。东林禅院,又名东观音堂,位于掘港东北郊。该禅院由福建人蔡三林捐资募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正殿供奉观音。观音本称观世音,唐太宗时因讳避李世民之“世”字,故简称。清雍正、乾隆年间由僧人募捐重修、再修东林禅院后,又有掘港场汪日新、陆进沅等捐增观音、东岳诸殿。自此各建山门,前者仍名东林禅院,后者则称“东岳庙”,由东林禅院住持兼管。
西林禅院 又名西观音堂,地处掘港北部碧霞山西南翼。此院亦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后院内另设冯氏宗祠和晋温公祠。西林大殿内塑有大型佛教故事“大香山”,在山川、江海、岩洞、楼台、屋宇等背景中,有大小佛像二千多尊,其姿态各异,工艺独具一格。西林禅院遗址解放后即为如东县委、县政府驻地。
掘港西方寺 位于掘港镇西街西首,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友好居委会境。此寺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初名西方庵,后改名“寺”。该寺有金刚殿、大佛殿、后殿三进,旁有观音、伽蓝诸殿及祖堂、斋堂、敞厅、法堂、方丈室等,共有房屋百余间。西方寺于清光绪年间至1940年曾先后三次放戒,盛况空前。“放戒”,是寺庙高僧收徒、俗家子弟遁入空门的正规仪式。1911年11月下旬,掘港绅商和各界人士在寺内召开会议,宣布掘港光复,废除清都司、场大使、主簿三堂官,建立掘港市民政署,实行地方自治。解放后,寺中房屋成为如东县中学教室和校舍。
马塘西方寺 位于马塘镇西街,今属马塘镇区境。此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之手。此前有人在清理大殿灰尘时,发现正梁上刻有“尉迟宝林监造”6个金色大字,尉迟宝林乃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之子。唐永徽三年(652)尉迟宝林继承其父爵位,后主事全国庙宇建筑。由此可知,该寺大约建于唐高宗年间(650—683)。时马塘之地南临大海,至南唐(937—975)始建金卤亭。因此西方寺比金卤亭早出300年左右,故有“先有西方寺,后有马塘镇”之说。
此庙始称大教圣庙,后俗名西方寺。因其古老,后派生出一些地名。庙东通往丰利的大河,即今马丰河的前身,曾名寺港。河上有一座通往镇内的大桥,即名西寺桥,又名迎恩桥。桥西一段街,名西寺街。街侧一巷名西寺庙巷。西方寺向北沿寺港有一村,名寺港村。因方言“寺”、“治”音近,后寺港读成治港,寺港村读成治港村。
开福寺,位于马塘南3里处,今属马塘镇马南村境。清初,此庙为土地神草庙,规模很小,除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娘娘外,仅有一看守老僧所搭床位和一两人立足之地。后改道教为佛教,扩建成拥有50多间房的庙宇。传说,某年江南两位读书人各带书童赴京赶考。经此正遇暴雨,四人只得到土地庙中避雨。因空间狭小,无处立足,老僧便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站到门外淋雨。众客见此深为感动。雨过天晴后,两书生跪在土地公、婆前祷告,请菩萨保佑考中,若金榜题名,回来定造大庙还愿。许愿毕,一行4人继续前往京城。待皇榜张布,两书生双双榜上有名,一为状元,一为探花。二人衣锦还乡时,不食前言,又经土地庙拜谢,并约老僧于江南相会。老僧如约前往,两新贵即赠巨款,令其在土地庙处建造庙宇。老僧回来后,按杭州灵隐寺样式施工。几年后庙宇筑成,占地5亩,房屋50余间,供奉50多尊菩萨。庙成之后,状元、探花又亲自前来烧香谢恩,并命名为开福寺。
马塘法华庵 位于马塘十字街口以北的土山池畔,今属马塘镇区境。“庵”有小寺庙之义,且多指尼姑庙。事实上,有些尼姑庵后演变成和尚庙。马塘法华庵是一座正宗的尼姑庙,以佛家《法华经》冠名。该庵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成为闻名遐迩的一座寺庙。
故事一,马塘不演《六秀闹尼庵》。所谓“不演”,实为禁演。但凡不演之戏,各戏班子都不得破例,这是旧时的行规。马塘为何不演《六秀闹尼庵》呢?因为有辱斯文。据说清朝晚年马塘镇上出了颇有才学的6位秀才,经常一起诗酒唱酬。某年正月初一,6人又早早相聚在一秀才家舞文弄墨,吟诗做赋,制迷射虎,饮酒畅怀。晌午,6人又借着酒兴上街游玩。他们漫步于石板街上,品春联,赏花灯,攀石桥,登碧霞,一路谈笑风生,不知不觉步入法华庵。此时退出,本应无事,但六人酒兴正浓,不出反进。走进大殿,只见六尼姑正在焚香诵经,6人不经意间将目光扫向众尼姑面庞。这一看非同小可,个个再也迈不动双腿。但见尼姑个个豆蔻年华,姿色娇美。6秀才情不自禁地心中赞叹:“难怪乡里多美言,马塘女尼若天仙”。
相传当年隋炀帝下扬州时,曾带来3000美女。后这些美女散落扬州民间,繁衍后代,故有“扬州美女甲天下”之誉。据传,扬州一盐商大户的千金小姐亦是这些宫廷美女后裔所生,貌若天仙。此女后因爱情纠葛,不从父母之命,便携带金银细软,只身逃至海滨马塘,创办法华庵,隐遁空门,成为法华庵祖师。因自己的不幸遭遇,故特别同情貌美端正的良家女,并以此为标准招收门徒。此后法华庵招尼,均沿袭这一规矩,凡品貌不端者拒收,故而“马塘女尼若天仙”。
再说这6位风华正茂的秀才,偶见一群超凡脱俗的妙龄美尼,酣间个个心猿意马,才思勃发,禁不住情诗脱口,戏语连篇。这些颇有文化素养的年轻尼姑,对这些文绉绉的“荤”语一听便懂,不由得面红耳赤,四散逃去。众秀才正在自鸣得意时,当家老尼手持拂尘赶来严词呵斥。秀才们自知理亏,雅兴全无,悻悻离去。
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翌日,6秀才调戏6尼之事即传遍马塘,大街小巷沸沸扬扬。人们在传播、非议6秀才之举的同时,也说:“出门遇尼僧,十事九不成”,“初一遇光头,今生必倒霉”。市民的议论传到6秀才耳中,个个自知铸成大错,后悔不迭。然而6人自傲,非但不好好自省,反而记恨于心,伺机报复。事有凑巧,日后马塘街头巷尾传言潮桥南乡一庵堂尼姑生子。6秀才闻传大喜,立即密谋,移花接木,拟就一纸诉状投入如皋县衙,告“法华庵尼姑与男人私通,怀孕生子,有污佛门”。
其时,如皋县令乃耳目灵通之人,早闻马塘6秀才闹尼庵之事。接到诉状后,便觉蹊跷,立即差人明察暗访。待事实查清后,即传原告、被告到堂,当堂宣判如下:“法华庵乃佛门圣洁之地,无知秀才,枉读圣贤书,无事生非,戏言佛门,有失儒风,且无悔改之心。所告之事,纯属无中生有诬告诽谤之词。谅是初犯,未有恶果,各杖二十大板,以明国律。”真是“初一遇光头,今生必倒霉”,6秀才自取其辱。自此,法华庵名声更大,香火更旺。但6秀才戏众尼并非光彩事,时马塘人以此为羞,讳莫如深。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有一些戏班子常以地方绯闻轶事为题材,编排剧目以招揽观众,提升票房收入。马塘6秀才调戏尼姑之事一出,就有剧作者抓住这一素材,编写出几个不同版本的《六秀闹尼姑》的剧本,并被不同剧种的戏班子到处公演。此戏引起马塘社会各界的公愤,扬言要砸烂戏班子。此言一出,吓得各戏班子在马塘及周边地区不敢演出此剧。由此生出马塘不演《六秀闹尼姑》之说,所以马塘人谁也没有看过此戏。
故事二,福正大义舍庵办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创新学之风遍及全国,马塘有识之士闻风而动,谋划创办一座新型小学,并有意选法华庵为校址。消息传出,招来部分人反对,于是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法华庵住持福正深明大义,表态“自愿”舍庵兴学,才打破僵局。于是,马塘第一所新型小学很快开学授课。福正,俗姓马,本县丰利人,其家境贫寒,自幼许给於家。但未及笄年,未婚夫即病故,就于清同治十七年(1873)至法华庵出家为尼,时年17岁。福正一生未上学读书,深知文盲苦衷,故而全力支持兴学。福正之举得到马塘各阶层民众的赞誉、颂扬。嗣后,福正率众尼经几年募资,又在原庵西南隅重建法华庵。南通张詧深为感动,特为新庵山门题额“法华禅寺”。同时《如皋县志》亦记载福正义举。福正苦行57年,于74岁圆寂。新法华庵遗址即在今马塘中学校园内,张詧所题石额亦由马中保管。
岔东法华庵,位于岔东东部,今属岔河镇金河村24组境。此庵约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座落在张家庄境,为四合院式。这是一座和尚庵,上世纪40年代的住持宏源,因于1946年抵制土改,煽动不法分子企图暴动,被我人民政府镇压。
极乐庵 位于岔北西北部临近于港、景安交界处,今属岔河镇新桥村境。“极乐”由梵文意译而来,或译安乐国、安养国,或称为净土。极乐庵属佛教净土宗,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1949年,极乐庵改为蔡庄小学,后又成为民居。
妙法庵 位于岔河南郊,今属岔河镇区境。此庵为尼姑庵,建于清道光年间,四合院,有房屋21余间,正殿供奉送子观音立像。庵中常有初婚或久婚不育女子烧香礼拜。尤其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胜缘(出家)这三日,庵中更是热闹非凡。善男信女艳衣新帽,背香袋,持香烛,至观音像前虔诚叩拜,祷告许愿,望观音早送贵子。正殿前大鼎香炉香火四溢,殿内尼僧高诵佛经,木鱼、磬钵之声不绝于耳,整日人流如织,至晚方静。
东振庵 位于石甸街南2里处,今属双甸镇石南村境。东振庵也是朱家家祠,朱氏祖宗牌位均陈列于庵中。据传,早年此地居住着一朱姓人家,只有老夫妇二人,膝下无儿无女,但有百亩良田。某年栽秧时节,老两口请来几人推水灌地,准备莳秧。这天一大早,朱某即赶集买菜。临行前吩咐老伴送些馒头和开水,给在车軬推水的雇工作早饭。到早饭时分,老妇按丈夫所嘱一一照办。雇工们便坐下来休息吃馒头。这时人们远远看见朱某赶集回来,有人出主意戏弄朱某,个个就将馒头、开水藏起。朱某走到车軬旁,见雇工们正在休息聊天,便问早饭有未送来,众皆答未见。朱某回到家中,气不打一处来,将老婆骂得狗血喷头。老伴今天也是早早起床,忙得不亦乐乎,不料却遭丈夫无端臭骂,一气之下自缢身亡。消息传至车軬,雇工们个个惊愕,本想只是和朱某开玩笑而已,谁知惹下如此大祸。待大家回过神来,赶紧倒掉所剩馒头、开水,一个个慌慌张张不辞而别。从此,朱某孤身一人度日。后经考虑再三,决定将所有家产捐出建庙。庙成,朱某就由和尚们养老送终。
显圣寺 位于双甸西北部,今属双甸镇田季村8组境。对此庙之名,因年代久远,当地人众说纷纭,有说名闪电寺,有说是显念寺。但多数人称为显圣寺。据传,田季庄与相邻的佘家庄素有纠葛。有人说“蛇”吃“田鸡”,佘家庄吃富,田季庄被吃穷。但也有人说,佘家庄之所以富,是因为该庄有座尼姑庙延寿寺,香火常年不断。所以要富就得建庙烧香敬佛。因此,田季庄全体庄民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集资建此寺庙。庄民们想祈求菩萨显灵保佑发财,故名显圣寺。
广霖院 位于浒澪街东约1里处,今属栟茶镇浒澪村9组境。此院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一进三堂。据称,该院十分注重佛教传承,驻院僧人除诵经念佛外,还招收子弟开戒课。子弟们完成学业后,即送往有受戒资格的著名寺庙入戒,正式成为僧人。其为佛教界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当地颇有名气。
佛名类,
毗卢殿 位于马塘南约8里许,今属马塘镇马南村境。毗卢殿因主供毗卢遮那佛尊而得名。此佛为密宗主神,传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法时的化身。今该庙主殿为新沿小学校舍。
马塘准提庵 位于马塘南街,今属马塘镇区境。此庵由住持裕成募资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地处镇区,庵门朝东,但内部主建筑为坐北朝南。大殿正中央供奉准提菩萨,塑像有十数只手向上下左右伸展,形态各异,融为一体,栩栩如生。“准提”为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此为尼姑庵,管理甚严,尼姑无事不得外出,与人往来,也很少有男人前来烧香礼拜和参观。庵内尼姑师徒系单传,即徒弟只由一个尼师传授佛经等,以防掺杂别的派系。这在寺庙中并不多见。
凌民准提庵 位于凌民中北部,今属马塘镇沙庄村境。此庵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名为庵,实为庙,鼎盛时有僧人40多人。此庵占地10余亩,一进五堂,一堂高于一堂,飞檐斗拱,引人入胜。
孙窑准提庵 位于孙窑东南部,今属曹埠镇孙窑居委会境。据传,有一位密宗游僧一路化缘至此,不知看中当地什么风水,便落地生根。后多方募捐,建这座小庙,主供准提菩萨。由于游僧云游四方,浪迹天涯,深知世间冷暖,但凡遇有流浪儿或穷人孩子,便收留庙中,既收为徒弟,又认作儿子。后该庙就以此作为定例,庵中老和尚与小和尚的关系既是师徒,又是父子。久之,人们又称此庵为子孙庙。
岔河准提庵 位于岔河西街,今属岔河镇区境。此庵由岔河汤家府门第19世孙汤日陞独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共11间房屋。正殿供奉六手准提,两厢房供奉汤氏祖宗牌位,故此庵又是汤家祠堂。庵中专设过庙堂即义舍,供老弱病残乞丐住宿。如有乞丐病故,庵中即施放棺木收殓,葬于义冢。为此,颇受社会赞誉。
新店准提庵 位于新店西部,今属新店镇月池村境。此庵建于1914年前后,仅有3间大殿和东西厢房各一间。传说此庵成因是当地张某惧内。张某,家境富有,但夫人王氏十分凶悍,张某畏之如虎。所以乡邻名王氏为“王老虎”。一天,张某在外与朋友喝酒,流露出咸鱼翻身之愿。有一朋友说:“女人厉害是受观音钦点,男人失去阳刚之故,若要改变此状,需找能与观音匹敌的菩萨镇之”。张某闻言,怦然心动,迫不及待地问:“哪尊菩萨可以匹敌?”朋友答:“唯准提菩萨可以胜任”。张某虽是心动,但知“老虎”一关难过,遂请朋友周旋。朋友一口应允。不几天,果有一和尚拜访张家。王老虎虽凶悍,却对佛虔诚,见和尚来访,便以礼相待。和尚一番说辞,让王老虎心悦诚服,即要丈夫速速建庙。张某心照不宣,与和尚一道遵照执行。不日庙成,主供准提菩萨,名准提庵。
王老虎不知准提菩萨为哪路神仙,又见造型怪异,色彩纷杂,十分不满。那和尚又按佛界塑像规矩逐一解释,说得王老虎如坠云雾。王老虎不懂装懂,连连点头称是。和尚赚了大把银子扬长而去。然而,王老虎还是王老虎,张某照旧惧内,咸鱼未能翻身。不过也有意外收获,此后张家出了一位州府书吏文案,张某、王老虎自是喜不胜受。乡民以为是佛光普照的结果,纷纷前来烧香参拜,个个想沾些佛光灵气。一时间,准提庵香火隆盛。
大圣院 位于掘港镇南郊丁家棚旁的范公堤上,今址在掘港街道办事处日晖路。此院建于清代中叶,仅3间小屋,内供大圣菩萨,屋前有砖砌的香炉1座,供焚香化烛之用。旧时,人们大部分去南通狼山广教寺朝拜大圣菩萨,有人便劝大家,何必舍近求远。后来有人在院门两侧题写对联:“有意烧香何必远游胜境,诚心拜佛此地即是灵山”。
大圣国寺 位于岔河中街以北,今属岔河镇区境。此寺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因建于土山之上,故又名土山寺。
大圣庙 位于袁庄南部,今属袁庄镇铁果门村境。据传,此庙至清乾隆年间已进入鼎盛时期。庙宇一进三堂,共有大小庙舍30余间。其中大堂为10多间房屋前后左右连体,可容上千人做佛事,这是其它寺庙所没有的场所。
寿圣寺 位于栟茶镇西郊运盐河北岸,今属栟茶镇区境。因在镇西郊,故又名西寺庙。此寺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后殿共四进,旁有观音殿和伽蓝殿,另有边厢和后院僧房。后院还有寺院一所。全寺占地数十亩,庙舍160余间,是一座规模巨大,设施齐全,僧侣众多的闻名古刹,在如东屈指可数。
清光绪八年(1882),左宗棠巡查江海堤防,在勘察栟北海堤时,即小住寿圣禅寺。随行官员、护卫将士计千人,皆入住寺内。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且已届古稀之年,能入住寿圣禅寺,当是该寺历史上最为荣耀之事。解放前夕,寿圣禅寺方毁于战火。如今拟建新的寿圣禅寺仍按宋代风格设计,已在栟茶镇新镇区匡地,即将破土动工。
岔河地藏殿 位于岔北西南部,今属岔河镇新坝村12组境。此殿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其时该地是一片乱坟场,阴森可怕,据称,当地民间传播乱坟场中的鬼怪故事,搅得周边百姓不得安宁,故称之为“鬼上海”。为此,当地人捐资在乱坟场西北边缘建起地藏殿,以驱鬼镇邪。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安徽九华山大清佛会所派僧人云游至此,决定将该庙立为下属,并倡导扩建,名为地藏禅院。后人们又称之为地藏殿。
袁庄地藏殿 位于袁庄南部,今属袁庄镇铁果门村境。此殿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一进四堂,即山门、中殿、大殿、藏经楼。山门对联曰:“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横批是:“寿圣无疆”。大殿前立一大鼎,上有铭文:“人恶人怕天不怕春雨虽多岂润无根之草万物天做主;人善人欺天不欺佛法广大难度不信之徒半点不由人。”
岔南太阳庙 位于岔南西北部,今属岔河镇兴发村6组境。太阳庙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据称此庙有三奇。一奇为庙宇坐西面东,大殿亦朝东;二奇为大殿前场设塔而非香炉,以安放和尚舍利子龛;三奇是庙中僧侣间交流皆用佛家暗语。比如,称小和尚为小光老;小光老点戒前,初次剃度,于头顶处留碗大短发,名为马桶盖;庙宇叫释窑或古子;庙中住持称模尔把等。
太阳庙规模不大,但庙规甚严。小光老一进释窑,必须剃马桶盖,必须服从模尔把调遣。小光老平日除聆听方丈讲经说法,诵经念佛外,一有空即按模尔把安排从事杂务活动,不许偷懒取巧,更不许嬉闹打斗。所以小光老能三年业满,剃度点戒,正式进古子,确非易事。古子中所有僧侣都必须严守庙规,熟读经论,精通佛法,凡外出做佛事,诵经必须有板有眼,吐词清晰,字正腔圆。一经发现僧侣有违戒违规行为,即予除名。驱逐出释窑,令其还俗。风气正,万民信,而僧侣则以在该古子修行为荣。
太阳庙历任住持都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相传庙中曾有一位法号乘莲的和尚,原为道士,后改修佛教,至太阳庙为僧。乘莲聪明睿智,面容富态,人称“活弥陀”。自出家太阳庙后,既精通佛经,又严守戒规,深得住持及众僧的好评。不料一日去双甸南乡做佛事时遭人暗算,抽上大烟,不久东窗事发。乘莲自知难逃被逐之罚,遂主动离庙。后至南京宝华山泄龙寺,面壁苦修正果。三年后又回太阳庙。时住持印度见其真心修炼,一心向佛,就破例纳为庙中僧人。乘莲自二次入庙后,更是发奋苦修,成为高僧,重新赢得了众僧的信任和尊重。后印度主动让位,由乘莲继任住持。乘莲道改佛,知错必改,一心向佛,苦修成正果;太阳庙敢纳道士为僧,容弟子迷途知返;印度主动让贤等,皆传为佛界佳话。该庙“三奇”和包容乃大之举,使之享誉地方。
景安太阳庙 位于景安西南部与袁庄、石甸交界处,今河口镇太阳庙村即由此冠名。据民国《如皋县志》黄七五署档案记载:“康熙十年(1671)选址在洋子港的西南角即栟茶场田三十亩堤外,建起了‘太阳庵’,又名‘太阳庙’”。“洋子港”本是一片低洼地区,旱起盐霜,雨成泽国。此地居民生活困苦,一遇灾荒便拖儿带女外出乞讨为生。后由一位老道发起,在此建庙,主供太阳菩萨,为的是普救苦难人们。经多年修建,太阳庙渐具规模,占地4亩,三面环水,有3殿3堂4厢,共32间;有庙田120余亩。庙名一直未改,延续近300年。
借名类。
樵云庵 位于环北南部,今属苴镇街道办事处虹元村境。此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传说此处是王家庄的一个园基,王氏败落后,仅媳妇王樵云寡居园上,以纺纱种田,拜佛念经苦度时光。后王樵云倾其积蓄和化缘所得,建三间佛堂。堂内供奉如来佛和观音、地藏二菩萨。佛堂建成后,王樵云亦削发为尼,并取名为樵云庵。民国20年(1931),又有富户乡绅出资,增建东西厢房十数间。后有人按佛家之意,将樵云庵写成蕉叶庵。然而此二名虽音相近,但含意却相去甚远。
杨家庵 位于凌民东部,今属马塘镇许楼村25组境。据传300多年前,当地有一杨姓大户,家有老姑娘一心向佛,吃斋修行,于是杨家斥巨资为其建庵堂一座,人们遂名之为杨家庵。
张家寺 位于石甸南部的马坞庄,今属双甸镇鹤井村境。此寺始建于何时无考,扩建于清道光八年九月。寺一进三堂,即敞门、山门、大殿。这里的山门又称中堂,内供弥陀、观音、地藏王等。大殿是寺中主体建筑,供奉着张氏历代祖先牌位。寺庵中曾藏有《张氏家乘》,现完好地保存在鹤井村张毓德老人家。《张氏家乘》共16卷,完整地记载了张氏家族90余世的历史,是一部难得的家谱。据家谱记载,张氏祖居杭州,后迁苏郡齐门黄家港的张泾。至69世,族中贵四公从吴门渡江而北迁马坞庄,至今已有20余代。其字辈为:“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长守同居训,其上占庆馀。”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十九日朝廷下旨,令将张家历史和家族成员尽记谱中,以资后人研究。由此可见,《张氏家乘》极具历史价值。
栾家庵 位于双甸北部,今属双甸镇宗奎村5组境。据传,当地栾姓人家有一淑女,终身未嫁,守贞如玉,故修此庵,以流芳百世。初时该庵规模较小,后有一富翁生病,久治不愈,为求佛治病,遂捐资扩建,使之成为三合厢格局,但仍名栾家庵。
龙泉庵 位于岔南北部,今属岔河镇龙发村4组境。此庵之名,民间传说不一,有叫龙泉庵,有名龙须庵,还有称龙信庵。据当地一位老人讲,大殿正梁悬挂一匾,上书“龙信庵”三字。不论何名,总离不开“龙”字。其因在于庵中之井,庵南之路,路南之潭。据称,庵堂大殿前确有一井渗水如泉,即便在大旱之年,无论人们如何取用,从不枯竭,故人称龙泉。庵堂西南不远处有两河间的夹路,长不足一里,弯弯曲曲,形似龙。路南又有一池,由龙卷风所生,人称龙潭。由此民众认为“地生神龙,天降甘露”,此乃福地也。因此,当地人多称此庵为龙泉庵。解放后辟庙为校,名龙泉小学;所在生产大队及后来的行政村,皆冠名“龙泉”,可见“龙泉”之名得到公认。
李八庄尼姑庵 位于沿南东南部临近袁庄交界处,今属袁庄镇赵港村境。因座落在李八庄边境,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