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古风留踪
第一节 牌 坊
牌坊 是旧时宣扬礼教,表彰功德的门洞式建筑物。这种建筑物有私建、官建乃至皇帝钦赐,可分贞节坊、节孝坊、孝子坊、忠孝坊、百岁坊、功德坊、忠烈坊等。旧时的如东城乡亦有不少牌坊。
贞节、节孝坊
牌坊口 位于新林北部,今属洋口镇三江口村境。相传很久以前,此地居住着一户缪姓殷实人家。缪某一子单传,英年早逝,遗孀年仅20岁。未亡人始终如一地孝敬公婆,守寡30余年,至50多岁时在寂寞中病故。公婆念其贞节、孝顺,便出资购买石材,延请工匠建坊。此坊立于一牌楼之侧,人们名之为牌楼口,亦名贞节坊。
贞节牌坊 位于浒澪街南首,今属栟茶镇浒澪居委会境。据称,清朝末期此地住着一户沈姓人家,户主名沈宝元。宝元有一位姑奶奶终生未嫁,由其赡养。这位老姑娘对己近乎于苛刻,不仅不近男性,甚至不苟言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老姑娘去世,葬于祖茔一侧。沈宝元及沈氏族人于墓前立贞节牌坊,以表彰老姑娘一生贞节。按常理,牌坊应为三门,即正门两侧各有耳门。但因老姑娘生前曾偶与一男人同搀一张八仙桌,有男女授受不亲之嫌,故而所立之坊只有正门,减去耳门。石坊高约六尺,横梁上镌刻“贞节”二字,远看为一大门框,显得十分单薄。
汤家牌坊 位于岔河西街,今属岔河镇区。此坊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为岔河汤家府门第20世孙汤绰然之妻冒氏而建。汤绰然曾被赐封为儒林郎候诠布政司经历。清布政使司所设“经历”之职为出纳文书。冒氏之父冒名夏乃岔河一代名士、岁贡生;其“宿母”(大户人家的老爷之妾所生子女均称正室为宿母)为孔圣72代孙女,饱受圣人之遗泽。冒氏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深受礼教。汤绰然逝世,冒氏年28岁。在此后的32年里,冒氏严守贞节,侍奉双亲,培育遗孤,勤俭持家,多行善举,深得民诵。如皋县衙应乡民之请,奏报朝廷获准,建贞节坊以旌表。
管家牌坊 位于掘港南街西首。管家牌坊共有两座,一在地藏桥北的管氏古宅门前,坐北朝南。该坊为管兼谦之妻庄氏而立。庄氏以节孝著称,清康熙末年得康熙帝旌表立坊。一座在庄氏牌坊对面,管氏古宅南门前坐南朝北。庠生管正学去世时,其妻顾氏年仅28岁。顾氏守节34年去世,于清乾隆十一年旌表立坊。
牌楼巷牌坊 位于掘港东街西段北侧的蒋家桥巷内,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民主居委会境。此坊坐西朝东,坊主为谁,掘港民间有两说。一说为顾学龙之妻管氏。据称管氏17岁时与顾学龙订婚,并未成亲。时顾生病,管氏煎药侍奉近一年。后顾病亡,管氏仍坚守婚约,守寡51年,至69岁寿终。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旌表立坊。另一说为罗士端之妻顾氏。罗士端英年早逝,时顾氏年方17岁。顾氏守节67年寿终,后立坊以纪念。二说各有所因,难以定论,但牌楼巷中确有一坊,故名。
赵家牌坊 位于马塘十字街口以西数丈处。因横跨西街街面,故又叫过街牌坊。据称,赵氏祖籍江西,元代因避战乱迁居马塘。此后赵氏族人各择其业,兴家兴族。清乾隆年间,赵氏一女丈夫去世后,守志不嫁,性行孝悌,孝敬父母,奉养公婆。其守节孝行备受官府关注,市民嘉许。后经官府奏准旌表,于西街繁华地段建此节孝坊。
赵太君节孝坊 位于双甸西街,今属双甸镇区境。据双甸《丛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丛氏某公英年早逝,其妻赵氏恪守贞节,上侍老寡婆母,下扶年幼儿女,从无怨言,毫不懈怠。赵氏去世后,敕建贞节坊。鉴于丛氏名望,加之有乾隆帝御旨,牌坊竣工时地方官员前来敬挽,燃放鞭炮长达半个时辰,仪式之隆重,地方少见。
袁氏节孝坊 位于双甸镇东郊,今属双甸镇星光居委会境。据传,清代中期居住此地的丛某早年去世,其妻袁氏立志守节。此后,袁氏承担全家生计重担。寡妇婆母终年多病,袁氏代夫尽孝,侍奉起居,求医买药,熬煎敬喂,亲如嫡出。时其子女尚幼,袁氏节衣缩食,精心抚育;又严教子女立德做人,孝敬祖母。待婆母善终,子女成家立业,袁氏方得颐养天年。道光年间,通州道署将袁氏事迹奏报朝廷,道光帝御批敕建节孝坊一座,以资嘉奖传扬。
任太君节孝坊 位于双南东北部,今属双甸镇丛家坝村境。《丛氏宗谱》记载:“任太君节孝坊,坊在李家桥发若公墓前,道光辛丑孙世昕等奉敕建。”据此记载,丛氏家族历史上确有任氏其人和立节孝坊之事,“发若公”可能就是任氏夫君。相传任氏之夫丛某早年去世,其忠贞守节,持家尽孝,传为佳话,至暮年被族人尊为“任太君”。任氏去世后,其事迹被官府层层上报,奏达朝廷。道光帝欣然御批,敕建节孝坊。至今,节孝坊仅存一块刻有“节孝坊”横匾,上刻“道光二十年三月建”字样。
杨家牌坊 位于潮桥东南部、马塘南3里许,今属马塘镇王渡村境。清道光初年,此地曾有杨姓集居之地——杨家园。园中一青年杨瑜乃大户公子。杨瑜自小昼夜苦读,勤学不辍,并抽空习武,立志成文武全才,不幸积劳成疾。后杨瑜娶顾氏为妻,婚后不久便一病不起,不治身亡。顾氏万分悲痛,几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之有遗孤,顾氏强打精神,打消轻生的念头。此后尽心侍奉老人,教养孤儿,担起守节和振兴家业的双重责任。由于顾氏精明能干,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家业愈发兴旺,得到公婆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传说某年两江总督陈桂森经此,听到顾氏事迹,深为感动,当即奏报朝廷。皇上准奏,御批赐建节孝坊。杨氏族人奉旨建坊。牌坊坐西朝东,高2丈有余,顶端“圣旨”、“节孝坊”石匾赫然醒目。牌坊前立有一对石狮,四周栽种苍松翠柏。
牌坊建成,当地讼棍喻嘉元生嫉妒之心,一纸诉状送上县衙,告杨家牌坊“私占皇河三丈”。县官得报,要亲自下乡勘查。消息传到杨家,杨家恐怕万世荣耀毁于一旦,便急忙赶到如城行贿。县官得到好处后,到牌坊四周转悠一番,结论“与事实不符”,即打道回府。临行前其斥责喻嘉元多事。喻嘉元咽不下这口气,便反齿相讥:“小民多事,大老爷也不差事”,暗指县官受贿不吃亏。县官面露尴尬之色,扬长而去。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这一传说并非指责杨家牌坊有暇,而是喻讽喻嘉元嫉贤、奸诈,杨氏族人行贿、失节,县官贪赃、无耻,可谓一石三鸟。
谢氏牌坊 位于潮桥西3里许,临近岔河交界处,今属马塘镇亚苏村境。《潮桥志》记载,1979年疏浚金渡河时,民工挖出残石一块,上刻文“……浙江候补县令丞钱世华之妻谢氏之坊”。据当地乡民回忆,此处确有一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拆毁。残石所记钱世华乃候补县丞,属虚职,领八品衔。据此推测,钱世华赋闲故里,辞世后其妻谢氏忠贞守节,矢志不渝,为世人称道和后辈敬仰。为此钱氏族人为之立坊,以示纪念,名谢氏牌坊。因距潮桥三里,亦名三里牌坊;又因立于晚清,年代不远,故又称新牌坊。
孝子坊、忠孝坊、百岁坊
丛能孝子坊 位于双南东北部,今属双甸镇丛家坝村境。丛能,乃丛家坝丛氏18世祖。丛能6岁时,其母吴氏病逝,父丛赓陶续弦朱氏。1818年丛赓陶去世,丛能时年47岁。父亲去世后,丛能对体弱多病的继母赡养胜似亲母。继母晚年不能进食,丛能以食含嘴侍喂,孝行传遍乡间。1826年丛能病逝,其妻葛氏继承夫之孝行,直至1833年朱氏寿终。丛能夫妇孝敬继母之举被地方官员逐级上报,清道光帝敕令建孝子坊。牌坊成,民间即名其为“丛能孝子坊”。
忠孝牌坊 位于原浒澪乡政府驻地,今属栟茶镇浒澪居委会境。据称,浒澪街南北曾有两座牌坊,即前文所述南郊贞节坊和北郊忠孝坊。忠孝坊由当地顾氏所立。相传数百年前有顾姓迁居此地,农耕渔猎。数百年间顾氏枝繁叶茂,衍成顾家庄,并建有家祠。其间,族人选择一处四面环水的大园田作为茔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先后安葬了五代祖先。古人云,忠孝难以两全,但顾氏祖先大概做到忠孝兼顾。后人即在五座坟茔前立忠孝牌坊。
百岁坊 是如东历史上少有的寿年坊。此坊位于新光东部与苴镇交界处的王家庄,今属苴镇街道办事处蔡桥村境。相传王家庄之王氏源自山西,后迁至苏州一带。明初,有苏州王氏四兄弟因避战乱渡江北上,居于黄海之滨。长兄傍居串场河西岸,衍成王家庄;二弟安家环镇北乡,后凿王家园;三弟至苴镇北乡龙潭畔定居,后此潭即名王家潭;四弟蛰居新光南端锣家庄。长兄后在居地建家庙,堂号“三槐堂”。
王家庄至清朝中叶有王龙川出仕,曾任山东济南府知府,官阶四品。继王龙川之后,又有王长禄任职山东,官阶七品。王氏族人皆以此二人为耀。王龙川任职期间,为人正派,素有清廉官声,深得皇上赏识,民众拥戴,连任三期。后当地发生蝗灾,王龙川为抗灾,下令以蝗当食,并带头食蝗。不幸食虫过量,腹泻不止,殁于任上。
在王龙川任内,其母百岁,皇上特颁诏,赐立“百岁坊”。地方官员争相前来贺寿,可谓荣耀至极。此坊即立于王家庄内。7年后,王母去世,享年107岁,葬于百岁坊之侧。清咸丰六年(1856)大雨成灾,海溢过堤,百岁坊在洪涝中轰然倒塌。王龙川一生清贫,死后归乡,家人无钱购地,只得将其葬于王家庄南一里许李家塌子码头旁。地方官员慕其政声,在墓前立旗杆,以示纪念。直至20世纪30年代,此地尚余3尺旗杆桩。因百岁坊和王龙川之名声,解放后当地行政村冠名王庄村。据称,今百岁坊尚存两米多长条石,架在原王庄村5组的灌溉渠上作小桥,供农耕行人之用。
忠烈坊、功德坊
将军坊 位于马塘东乡,今属马塘镇七里镇村境。此坊为武将赵天宠而立。《如皋县志》记载,赵天宠,马塘场人,明太祖时从戎有功,诰授忠义将军。当地民间传说,赵天宠又名赵珣,元末明初人,曾中武举,力能搏虎,曾随朱元璋征战南北,作战勇猛,战功累累,成为明代开国名将。其忠诚君事,待人厚道,清正廉明,一身正气,深得太祖宠信,授予忠义将军。赵天宠去世后,太祖赐海沙百丈,葬于马塘镇东串场河北岸。时墓地南有串场河庆云渡,北有掘港至如皋官道,十分醒目。墓前立有砖砌牌坊,名为将军坊。
石牌里 位于环镇西部,今属掘港镇十里墩村境。相传,明代此地有一顾姓曾在朝任天官即吏部官员,后告老还乡。顾天官去世后,子孙修龙圹厚葬之,并在墓圹前立石质牌坊。石牌与西北三四里的将军坊隔河相望。顾家石牌坊之所以闻名,还因为这里曾居住着石姓中医世家。因石姓居住在石牌坊北,当地以“北”为“里”,故名石牌里。1944年废保甲建村,当地行政村即名石牌村。
曹家功德坊 地处原曹埠乡政府驻地,今属曹埠镇堤南居委会境。相传早年,有曹姓一家人一路乞讨到当地野脖子巷处,其中一人不幸身亡。曹氏穷极,只得向当地一农家讨要一只哈箩,将亡者草草安葬在野脖子巷之侧。后人们便称此坟为哈箩坟。曹氏一家大概因有亲人亡故此地,就不再流浪,定居在附近的王二孝家埠子。当地民间传说,哈箩坟即使在严寒酷冬也绿草茵茵。乡民皆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曹家当发。果然曹氏后裔发迹,成为财主。至清朝晚年,曹氏族中又有名曹二者当上县官。从此,王二孝家埠子便更名为曹家埠子。
传说曹二老爷之弟曹三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想做官。曹二老爷多次规劝无效,便生气地对曹三说:“你若能做官,我便入黄泉告慰祖先。”曹三一气之下带了400两纹银,北上京城。其买通关节,于某日得以晋见慈禧太后。这一天,慈禧似有心思,面露忧郁。善于察言观色又巧舌如簧的曹三不知说了些什么,竟让慈禧一扫阴霾,喜极而泣。恰巧此时山东粮道官因贪腐而被罢免,慈禧一时兴起,遂封曹三为山东督粮道,官居五品。曹三衣锦还乡。曹二见兄弟果然当官,且官阶高于自己,不知是愤懑还是羞愧,竟履诺前言,吞金自杀。毕竟兄弟情深,曹三自是悲痛。料理好兄长的丧事后,曹三带着遗憾去山东上任。在督粮道任上,曹三名利双收,从此大发。曹三在家乡筑园建宅,名曹家园;又广置田产,遍及曹埠至六总桥南北方圆数里。许多年后,曹三老爷年事已高,辞官返乡,经营家园。其时,乡间水系极差,排灌不便,严重影响农业、运输,曹三老爷决定自费开河。河道从曹埠延向西北六总桥,长约6里,取名仓河。与此同时,广行善举,德布乡间。大概三老爷自觉为家乡父老做了不少好事,遂具表上奏朝廷,自请建功德坊,获皇上恩准。随后,三老爷即为己建起功德坊。牌坊上方有两块横匾,分别刻有“圣旨”和皇帝御书“乐善好施”等字样。虽然以上传说不知真假,但曹家积德行善并建有功德坊却是事实。
曹三老爷的原型名曹静轩。据称,早年曹埠街上曹姓大地主家兄弟五人分居,分建东大门等豪宅。曹静轩是东大门的三少爷。三少爷自幼苦读,立志入世,光宗耀祖。无奈考运不佳,屡试不中。兄长们讥笑他,尤其二哥打赌说,若他能考中而任一官半职,自己绝不苟活人世。二哥此言使曹静轩更加发奋攻读,终于在乡试中举,后官授山东督粮道。
曹静轩娶妻后一直没有生育,遂连娶三房姨太太,但仍无子嗣。后曹静轩只好收养嫡侄为子。其功名利禄应有尽有,却无亲生之子,终成一大憾事。曹静轩为求上帝保佑来生子孙满堂,便建功德坊。曹静轩履行诺言,积功行德,施财济贫。其时曹埠街南有一水龙局,专司救火灭灾之职。水龙局所雇人员皆为穷人,曹静轩每至过年过节总要送上红包,从不间断,既是慰问,又是接济。乡邻中若有穷人去世,都会送去棺木,帮助收殓。由此,曹静轩赢得乡民的赞誉和尊重,使功德坊名至实归。
倒牌坊 位于凌民北部,今属马塘镇尊三村境。据称百余年前,当地有王姓富户,户主王同贞。某年,王家一妇人亡故,此妇一生平淡,并无突出事迹。王同贞为粉饰家门,不惜耗资为之立贞节牌坊。自此始,异姓议论纷纷,指责之声接踵而至。事有巧合,此后周边吴姓人家不是大人生病,就是小孩生疮,闹心之事一件接着一件。本是心存不满的吴姓人家不约而同地迁怒于王家牌坊。吴姓族人虽穷,但人多势众。族人聚而密议,决定推到牌坊,以消灾避难,煞王家风景。说干就干,于一月黑之夜,众吴姓汇集,推拉结合,一同发力,牌坊轰然倒塌。旧时民间有说,贞节牌坊无故倒塌,说明被旌表者生前有不端行为。自牌坊倒塌后,有关王氏故妇的绯闻四起,真假难辩。随着立坊倒坊的闹剧,“倒牌坊”之名传遍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