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如东县委员会
(2017年10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协助县委、县政府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助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加速推进,按照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17年度协商计划》安排,7月份,县政协常委会协商通过了《民主评议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8-9月份,分别由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队,对县委农办、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卫计委等10个职能部门的扶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把脉体检”,并赴全县15个镇(区、街道)和36个村(居)开展实地查看、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摸底评估”。9月18日,县政协召开十五届第八次主席会议,专题听取民主评议情况汇报并进行研究讨论。10月17日,又召开第十次主席会议,对评议情况进行了再次协商。现将有关民主评议通报如下:
一、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正有力有序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攻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评议中,各评议小组一致认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部门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创新机制体制、落实重点任务,推动扶贫工作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扶贫脱贫工作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一是组织领导统筹有序。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围绕“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定位,出台了《关于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形式深入动员部署。明确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主体责任,联系镇(区、街道)的领导干部、挂钩单位及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以及县扶贫办的督查指导责任,通过明确目标责任,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建立领导负责机制。各镇(区、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研究精准扶贫工作,参与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走访调研,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协调扶贫力量,初步形成了扶贫攻坚合力。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坚持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平台,抓好专项扶贫资金、有关涉农资金、社会扶持资金的捆绑使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认真落实《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出台了《对农村扶贫帮困工作落实不力行为进行问责的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并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奖。
三是产业带动不断增强。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将推进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薄弱村、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立足资源禀赋,注重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和各项加工业等,积极推动“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建设县镇两级培训基地,组织3000多名残疾人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建立残疾人庇护工厂,发展辅助性就业;积极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帮助20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正式就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制定出台了《如东县农村扶贫基地(试点)管理办法》,依托财政资金引导和各地特色产业创建扶贫基地,对低收入对象提供免费培训、溢价收购、垫付资金、上门配送等服务。很多低收入户原来因病因残无技术无法实现就业,现在在家通过简单的劳动就能有稳定的收入。目前,全县建成农村扶贫基地试点1个,残疾人扶贫基地22个,其中省星级基地6个,在全省居于前列。
四是扶贫攻坚成效显现。全县上下聚焦精准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工作落实,扶贫攻坚成效显现。对帮扶对象的突出困难和现实需求进行梳理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危房改造、助学就业、医疗救助、助残保障、惠民补助、爱心慈善、临时救助、结对帮扶 ”扶贫帮困八项工程。2015年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实施危房改造1172户,累计拨付财政助学资金2019.42万元,补助学习教育阶段困难学生16350人次,发放低保补助金9509.17万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经费8854.57万元。2016年底,全县脱贫率为26.7%,超过南通市定25%贫困人口达到并超过7000元标准的考核要求。
二、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评议发现,我县的扶贫攻坚工作,与中央及省市的扶贫要求,与“两聚一高”的目标定位,与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推进扶贫攻坚中还有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综合各评议组意见,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扶贫政策刚性有余,政策“温度”有待提升。中央和省市针对扶贫攻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的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相应的措施推动落实,但评议中发现,往往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衔接不紧,存在上级政策落实棚架、行业部门政策与扶贫攻坚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了县内出台的扶贫政策刚性和原则有余,实际操作中“温度”不足等问题。如《关于如东县临时救助办法》中对“临时救助程序”的规定严谨但冗长,不说群众是否知晓临时救助政策,就是了解此项政策,从申请到拿到救助,步骤多、时间长,让属于“救急”的政策失去了本意,临时救助变成了年终“撒水”。相关政策措施“温度”的缺失(如教育补助困难学生中的公示制度),致使一些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影响扶贫攻坚的成效。
(二)扶贫队伍力量不足,攻坚“合力”有待加强。一是扶贫工作机构力量不足。我县扶贫办设立在县委农办,专职从事扶贫工作人员仅1人,处于“小牛拉大车”的状态,与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不相适应。二是镇村扶贫队伍力量不足。镇级虽然由党政主要领导担纲扶贫领导小组负责人,但实际工作中,扶贫工作大都由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牵头,农经站负责,属于典型的“有面子没里子”;村级定编干部有限,工作“面”广而“腿”短,填表做台账占据了很多精力,加之部分村干部责任心不强,出现了“估一估”的数据和“差不多”的工作。三是职能部门扶贫资源整合不够。部门之间仍存在信息壁垒,扶贫资源未能发挥“乘数效应”,有些反而相互掣肘。如民政部门低保认定的调整时间为当年的一季度,新农合缴纳的截止日期为上一年度的年底,两个政策调整时间不一致,建立的数据库就不能同步一致。四是挂钩单位帮扶工作力度不均。受单位背景、能量大小和工作力度等因素影响,不同挂钩单位之间工作开展情况与实际效果差别较大。这也让部分自身扶贫办法不多、有等靠思想的镇村干部时常抱怨挂钩部门“不够主动”。五是社会参与扶贫力度不大。社会对扶贫工作认识度不高,大部分人对扶贫攻坚工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有的人把扶贫开发工作简单地等同于捐钱捐物或做公益,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还缺乏沟通的平台和相应的优惠政策等。
(三)扶贫制约因素较多,破解“力度”有待强化。一是扶贫攻坚带动力不强。县内龙头企业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小,集约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层次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力不强,对扶贫攻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因病因祸致贫返贫现象较多。因病因祸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难点之一。主要表现在:1.看病治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依然十分沉重,许多农村家庭因为治病而导致贫困。2.家中主要劳动力因病或劳动、交通中伤残,使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困境地。3.家中有重病人,需要有劳动力陪护照顾,既不能外出打工又影响家庭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4.已有的救助政策知晓度不够,少数困难的农村病人因不知道而放弃治疗。三是农村陋习和少数人员好逸恶劳对脱贫有一定影响。我县部分农村婚丧嫁娶花费较高,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导致一些家庭返贫或无法脱贫。同时,还有一些贫困人口游手好闲,“等靠要”过日子;个别有经济能力的子女把年迈的父母推出去单独居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既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也增加了当地扶贫的负担。
(四)扶贫精准程度不够,锚定“施策”有待加强。在贫困户精准识别方面:评议中发现,各级严格执行标准和程序,总体把关较严,但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渠道多,家庭存款尤其是在外务工人员购房、购车情况具有隐蔽性,基层又缺乏大数据参考,贫困户识别难以达到高度精准。少数村为减轻脱贫压力、保障按期完成任务,存在人为压减贫困户数量(数字脱贫)的现象。如对虽然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贫困线,但住房条件差、医疗开支大等真正贫困的家庭没有作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在精准施策方面:相对于过去“大水漫灌”扶贫,目前施策的精准度提高了,但少数单位和个人仍然固守老观念、沿用老套路、使用老办法,存在大而化之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有的挂钩帮扶人员和镇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宣传不深入,调研不扎实,谋划不认真,协调不到位,落实不给力;有的帮扶只重视眼前效果,考虑给钱给物、解决眼前问题多,对如何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和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思考较少。
(五)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扶贫“产业”有待完善。一是部分村主导产业低层次扩张。评议中发现,近年来,经济薄弱村设施大棚有一定规模,品种局限于种植瓜果蔬菜等“大路货”,导致特色不特、收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门面房等扶贫资产出租较难,造成闲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二是少数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由于少数村地理偏远,交通不便,村级班子发展经济能力偏弱,老百姓种植仍以粮食为主,对产业调整难以接受,致使主导产业形成较难,农户脱贫措施较少。三是产业扶贫存在弊端。目前,部分“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导致扶贫资金容易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组织,而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被无形地边缘化,造成扶富不扶贫的怪现象,从而导致区域内收入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
三、推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扶贫开发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新形势下,扶贫攻坚工作应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实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推动经济薄弱村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各评议组一致认为,当前必须紧紧咬定上级关于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责任和担当,从制约扶贫攻坚的最突出问题入手,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全力打赢扶贫攻坚仗。综合前期评议情况,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全面提升扶贫政策的“温度”。提升扶贫政策温度,实质就是加大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务实性,这也是扶贫攻坚的“卡脖子”难题。一方面,建议县级层面出台扶贫救助政策时,在保证政策不跑偏、不走样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执行过程中可行性,增进人文关怀,减少或便捷相关程序,切实使民生政策变为民心政策。如困难学生救助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自身尊严,缩小知晓面;临时救助时进一步压实程序,最短时间内发放救助资金等。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提升扶贫政策的落地率,通过学习培训、专题宣传(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释疑解惑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让镇村干部及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最大限度地解决好扶贫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不断强化资源整合的“进度”。扶贫主体是攻坚克难进度的关键力量,也是催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充实县扶贫办的专业力量,调优全县扶贫监督指导单位的人员结构,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年轻干部到扶贫攻坚的一线;(2)参照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用活用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把扶贫工作中基础数据的走访、收集、核查及录入等工作,依照民政部、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意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确保扶贫信息更加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及时、帮扶措施有效到位;(3)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整合各方的扶贫资源,协同做好贫困人员的救助帮扶工作;(4)扶贫攻坚期,必是国家扶贫政策密集出台期,要借助国家政策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建议由县扶贫办牵头,对国家、省市历年来,特别是近期有关扶贫的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实行动态管理,逐一落实到相关部门,由部门对口争取,落地销号,真正把扶贫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5)进一步健全广泛的扶贫参与机制,撬动社会资本精准扶贫,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攻坚,如积极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鼓励商业保险资源补充参与扶贫攻坚,坚持重心下移、资源整合,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需求有效对接。
(三)逐步加大破解制约的“力度”。目前,离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既定时间节点只有3年多时间,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但是却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只注重短期效益、搞“一锤子买卖”,需要循序渐进的打破扶贫瓶颈。因此,我们认为:(1)贫困群众“等靠要”,基层干部依赖性强,重点是脱困致富的载体不多、平台不足,建议要坚持固本聚气,加快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各部门和帮扶人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各镇(区、街道)、各村(居)、各户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规划。(2)建议进一步减少“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医疗费用,加快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体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畅通低收入群体入院治疗、费用结算通道,在县级层面探索建立该政策相应的保障性基金;按照“渠道不变、分别报销、救助托底、精准保障”原则,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相衔接的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大幅提高保障水平,全面降低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承担;对低收入群体患病到本县以外接受治疗后的医疗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及时做好结报工作;医院在诊疗时,针对建档立卡户家庭,严格执行目录内用药,控制目录外用药比例,有效控制药品费用,防范过度医疗。一般情况下,个人在就诊时,应及时说明身份信息,确保所用药物在可报销范围内。(3)建议在全县农村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入农户家、讲农家话、说农家事,用真心、动真情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冲破安于现状的观念,多措并举解决好贫困户的思想认识问题,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特别是懒汉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我要脱贫”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镇村在协调赡养无果的情况下,可以营造舆论对不赡养老人的家庭进行施压,同时引导老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四)紧紧锚定扶贫攻坚的“准度”。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锚定扶贫攻坚的精准,关键是解决好态度和信心问题。我们建议县镇两级应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对县镇干部要重点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推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家认清扶贫攻坚意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积极投入扶贫攻坚战。对村级干部群众要重点做好政策解读、解惑释疑、教育引导等工作,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坚定信心,增强扶贫攻坚的内在动力。对社会各界要突出相关政策和社会责任宣传,调动他们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各级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载体,重视运用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形式,并明确包村包户干部、部门帮扶队开展宣传工作的责任,切实提高宣传的持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着力提高产业扶贫的“实度”。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最本质要素。因此,我们建议:1.因地制宜,长短产业结合。各镇(区、街道办)、村要结合地域资源特点和贫困户家庭实际,对症下药,既要下功夫发展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又要注重培育中长期的支柱产业。认真逐户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号准“脉搏”,找准“症结”,开好“药方”,既“赠鱼”更“授渔”。做到一户一本台帐,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人一个帮扶措施,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依托县内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引领带动贫困户脱贫,扩大“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和“产业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快电子商务与扶贫攻坚有机融合的步伐,真正让农村电商项目成为引领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引擎。3.实行政策优惠或经济补偿。对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或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行政策优惠或经济补偿。4.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增加贫困户收入方面可因地制宜,通过采取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入股分红、能人带动、就近务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促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5.抓好典型试点建设。加快实现“一村一品”目标,培育典型,总结推广经验,示范带动更多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
附件:扶贫攻坚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
附:
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
第一项:基本信息
参与调查人员680人,其中男464人,女216人;年龄结构:18-29岁64人,30-44岁280人,45-59岁280人,60-69岁32人,70岁以上8人;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80人,大专116人,高中、中专及职业高中154人,初中140人,小学及以下19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232人。
第二项:问卷基本内容
1.在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608人,占比89.4%;意外灾害176人,占比51.8%;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312人,占比45.9%;家庭劳动力太少232人,占比34.1%;子女上学负担重 136人,占比20%;抚养子女负担重72人,占比10.6%;赡养老人负担重56人,占比8.2%;其他80人,占比5.9%。
2.贫困家庭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帮扶:报销或减免医疗费536人,占比79%;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456人,占比67%;3.资助子女完成学业440人,占比65%;直接提供生活资金或生活品256人,占比37%;在住房方面提供帮助160人,占比24%;提供低息贷款和优惠政策152人,占比22%。
3.在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中:社会公众参与度比较低368人,占比54%;扶贫资金投入的比较少264人,占比39%;重形式轻具体措施120人,占比18%;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不到位40人,占比6%。
4.有53%的参评人员对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充满信心,对目前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总体评价28%表示非常满意,61%表示满意,9.5%表示一般,1.2%表示不满意,0.3%表示很不满意。